1. 每日講道

20230820 常年期第二十主日 林思川神父

信德成就一切 【福音:瑪十五21-28 】

21(那時候),耶穌離開那裏,就退往提洛和漆冬一帶去了。
22看,有一個客納罕婦人,從那地方出來喊說:「主,達味之子,可憐我罷!我的女兒被魔糾纏的好苦啊!」
23耶穌卻一句話也不回答她。他的門徒就上前求他說:「打發她走罷!因為她在我們後面不停地喊叫。」
24耶穌回答說:「我被派遣,只是為了以色列家失迷的羊。」
25那婦人卻前來叩拜他說:「主,援助我罷!」
26耶穌回答說:「拿兒女的餅扔給小狗,是不對的。」
27但她說:「是啊!主,可是小狗也吃主人桌子上掉下來的碎屑。」
28耶穌回答她說:「啊!婦人,你的信德真大,就如你所願望的,給你成就罷!」從那時刻起,她的女兒就痊癒了。

【經文脈絡】

四部福音對於耶穌公開生活的描述,雖然各有獨特的觀點,但卻表現出一個共同的大原則:一方面耶穌在群眾中,尤其是在弱小的老百姓中大受歡迎,但另一方面則不斷遭受猶太領導階層的反對。瑪十五1〜十六12這一大段經文,記載了耶穌在公開生活中,和猶太領導團體之間所發生的一些爭辯。在這個經文脈絡之中,瑪竇安插了耶穌和一位客納罕婦人相遇的故事(瑪十五21-28),透過這個具有堅強信德的外邦婦人的例子,瑪竇說明耶穌寬大仁慈的胸懷,同時也相對地顯示出法利塞人和經師們的氣量狹窄,猶太人領導團體不了解耶穌。這個耶穌和客納罕婦人的故事,就是本主日的福音內容。我們先按著經文順序對一些細節略做解釋,最後提出它對基督徒的意義。

 一位外邦婦人的「信仰」(21-22)

 提洛和潻冬是舊約中出現過的地名,特別用來指示典型的外邦人地區(依二三1-4;耶二五22)。在這個地方,耶穌和一位客納罕婦人相遇,明顯地,瑪竇把「客納罕」和「以色列」視為是互相對立的名詞,強調她是一位外邦婦人;但是另一方面,這位婦人和猶太信仰卻又並非毫無關係。因為她呼求耶穌:「主,達味之子,可憐我吧!」「達味之子」反映出猶太信仰中對默西亞的期待;而「主,可憐我吧!」這句呼求的希臘原文,和復活後的基督徒所慣用的祈禱:「上主,求你垂憐!」完全相同。

 耶穌的派遣(23-24)

 耶穌對於那位婦女的哀求,完全不予理會。門徒們對此婦女的不斷糾纏似乎感到不堪其擾,因此前來替此婦女求情,然而耶穌仍然拒絕他們的請求。但是按經文字面上看,門徒們並非代她求情,而只是要求耶穌把這婦人打發走而已。因此雖然耶穌的話:「我被派遣,只是為了以色列家失迷的羊。」(24)看起來是答覆門徒的請求,事實上卻是針對婦女而說的,表示耶穌清楚地拒絕她的請求。這句聽起來相當刺耳的話,應該是瑪竇為了回應十6的經文而刻意放在耶穌口中的。在那裡耶穌指出,祂的派遣是針對以色列家的。

 永不放棄的祈求(25-26)

 這個婦女不氣餒,再次叩求耶穌:「主,援助我吧!」終於使耶穌開口對她說話。耶穌用了一個圖像性的語言,直接而清楚地拒絕了婦人的請求:「拿兒女的餅扔給小狗,是不對的。」這個圖像的意義是清楚的:兒女指「以色列家迷失的羊」(瑪十6),餅則代表天主的恩寵。雖然在猶太文學作品中,「狗」常被用來做侮辱「外邦人」的代名詞(瑪七6),但是「小狗」的意思卻可能並非如此。猶太人家中飼養小狗的並不罕見,如果把這個句子放在家庭生活的圖像之下來了解,則「兒女」和「小狗」之間的對立性雖然仍是十分清楚,但在意義上卻並不十分惡毒。

  信德的力量(27-28)

 這位婦女也利用這個圖像,回答耶穌的話,她十分機智的把這個圖像轉用在對自己有利的方面,祈求耶穌至少給他一點點麵包的碎屑。這個祈求透顯出一個嚴肅的課題:客納罕婦女承認猶太人在救恩上的優先地位,但也請求耶穌的仁慈憐憫。耶穌在這婦女身上,看見了如同葛法翁的百夫長(瑪八10)那樣強大的信德,因此再也「無法」拒絕她的請求,她的女兒因而得到痊癒。

 【綜合反省】

 雖然耶穌基本上自認為是被派遣到以色列家的(瑪十5-6),但祂也並非毫無彈性的侷限於此。祂對這位客納罕婦人顯示仁慈憐憫之心,醫治了她的女兒,便是一個清楚的例子。瑪竇所生活的團體,也就是他的寫作對象,主要都是猶太基督徒。但是他所敘述的這個故事並不會激怒他們,反而幫助他們了解,耶穌看重的是信德,而非血緣或身分。只要信德堅強,即使是外邦人,耶穌也不會拒絕幫助他們。在這個故事中,耶穌再度被表達成富於仁慈憐憫的上主僕人。一切民族,不論猶太人或外邦人,都可以把希望寄託於祂的身上(瑪十二21)。對猶太基督徒而言,這個故事是一個教導;對外方基督徒而言,則更是一個許諾(瑪八11)。生活在復活事件影響之下的基督徒,都應由這個故事得到鼓勵,堅強地在信仰內生活。

Comments to: 20230820 常年期第二十主日 林思川神父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